自年初以来,拥有牌照的消费金融机构纷纷加快步伐,批量处置不良资产。

不良贷款加速出清背后的经济信号解析

据了解,中银消费金融年内已公布60批次个人不良贷款转让公告,涉及未偿还本金及利息超过90亿元,居同行业之首。

经记者探悉,此前消费金融机构的这类不良贷款转让行为已得到政策层面的支持。

2024年12月30日,银登网发布《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开展第二批不良贷款转让试点工作的通知》,新增了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以及信托公司、消费金融公司、汽车金融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机构进入试点范围。

至今,多家消费金融机构已推出相关项目,表现究竟如何?不良资产处置步伐加快。

在年内,除了中银消费金融持续通过批量转让个人不良贷款来处理公司的不良资产外,其他消费金融机构也纷纷启动资产清理模式。根据公开数据,截至9月底,蚂蚁消费金融和北银消费金融分别在银登网发布了2024年第4期和第13期个人不良贷款转让公告,涉及金额分别达到5.9亿元和4751万元。据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10月14日,今年已有13家消费金融机构在银登中心挂牌超过100期的个人贷款不良资产包,总资产笔数超过200万笔,未偿还本金及利息接近200亿元,已超过去年全年水平。其中,中银消费金融、招联消费金融、北银消费金融的未偿还本金及利息金额和转让期数位居前三。专家分析,不良贷款转让金额增加和速度加快,主要原因是试点机构范围的扩大和消费金融机构理念的转变。

面对不良贷款转让这一现象,如何看待其背后的合理?

近年来,消费金融机构的年报显示,部分机构的不良贷款率有所上升,资产质量压力加大。据银登网统计,2024年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业务成交额达965亿元,同比增长超过400%,其中消费金融公司的不良贷款转让成交额为183.7亿元,占比约19%。2024年上半年,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业务成交额为321.5亿元,同比增长127.5%,其中消费金融公司的不良贷款转让成交额为65.2亿元,占比约20%。业内专家认为,金融机构承担风险是其业务的一部分,一定的不良资产是正常现象。批量转让不良贷款有助于风险化解和资源配置优化,推动金融资产良循环和机构稳健发展。

那么,不良资产的转让对消费金融机构意味着什么变化?

专家指出,消费金融市场未来有巨大发展空间,长期前景乐观。随着经济恢复和居民收入提高,市场将恢复常态。但同时,如何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实现业务平稳增长,平衡风险与发展、速度与质量、创新与规范的关系,是消费金融市场面临的最大挑战。在数字金融时代,消费金融公司需加大科技投入,利用金融科技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和效率。根据相关报告,消费金融公司正积极推动金融科技研发,实现业务全流程的网络化、决策自动化、服务智能化,以提升业务范围、服务质量、运行效率和客户体验。专家建议,一方面,应利用技术手段完善风险控制模型,准确评估借款人还款能力,及时采取措施降低信用风险;另一方面,借助技术手段精准分析消费者需求,提高信贷审批的科学和准确,减少多头借贷和过度授信问题,同时加强智能化催收模式和技术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