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三季度末,本市担保公司担保余额攀升至37.2亿元,担保放大效应显著,达到6.3倍。在此之中,纳入“白名单”的企业达到570家,占全市同类企业总数的30%,担保金额高达27.99亿元。本市通过创新实施“白名单”制度,有效了银行对贷款的顾虑,缓解了企业融资难题,助力企业融资。

本市发改委主导,联合农业农村、工业信息、商务、交通、住建、文旅等相关部门,共同确立各行业“白名单”企业标准,并逐年更新发布,为金融机构实施差异化信贷政策提供参考。

创新‘白名单’机制,我市破解企业融资难题,助力实体经济稳健发展

依据《莆田市中小微企业政策融资担保工作方案》,市担保公司为企业和公布的“白名单”企业提供担保服务。银行与市担保公司按照2:8的比例分担风险。市担保公司承担风险后,与所在县区(管委会)按5:5比例共同分担。若代偿率超过5%,将暂停该县区新增融资担保业务,直至风险得到化解。

近年来,本市推出多项措施,提升“白名单”融资担保服务效能。对上年度纳税额超过500万元的企业,担保额度上限提高至1000万元;生产型鞋业和食品企业则提高至2000万元。纳税额未超过500万元的企业中,10%可列为重点支持对象,担保额度上限同样提升至1000万元。对工业和建筑业企业,根据纳税额提供等额担保,总担保额不超过5000万元。在国家不再鼓励免担保费政策下,本市指导市级融资担保机构保持保本可持续经营,确保收费水平在省内较低。担保金额小于等于500万元的,年费率不超过0.5%;大于500万元、小于等于1000万元的,不超过0.8%;大于1000万元的,不超过1%。

为满足非“白名单”企业的融资需求,本市推出全面覆盖、纯信用的普惠金融风险补偿方案。在原有“白名单”担保基础上,扩大担保范围,为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主、“三农”等提供20万元至300万元的担保额度。采用纯信用贷款模式,无需抵押、质押或反担保,合作银行备案后,市担保公司即可提供担保。市担保公司及各县区设立1亿元的风险资金池,风险发生时按1:1比例分担,风险补偿率上限为5%,银担按2:8比例承担贷款本金风险。